第488章 “吾辈楷模”_大明第一贡生
笔趣书阁 > 大明第一贡生 > 第488章 “吾辈楷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88章 “吾辈楷模”

  夜色凝重,杨一清已经下令对他亲率的宁夏本地兵马完成战前动员。

  与此同时,已经抵达石沟城城东的襄城伯、武安侯两路人马,也得到了杨一清配合行军的指示,此时尚且还有半个时辰左右到天明。

  襄城伯李鄌一边,当李鄌得到杨一清在抵达石沟城后只经过一夜休整,就要跟鞑靼人血战,还是很吃惊的,以他这种自认为有血性的将领,也惊诧于杨一清的魄力。

  都知道你杨一清在去年宁夏之战中畏畏缩缩,今年怎么变成敢以少打多甚至是有点莽的主帅?

  不符合我们对你的预期啊。

  “襄城伯,你看如今杨军门已经通知我们要配合作战,看来一个时辰后,我们也不得不出兵,跟鞑靼拼死一战了。”崔元就在李鄌的阵中,这会崔元把梗直的一面展现给李鄌看。

  李鄌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保国公朱晖有这么个皇亲国戚一般的人物不知道好好珍惜,非要塞给他。

  原来这是个啰嗦怪,看起来性格洒脱什么都敢说,跟什么人也都能当朋友,但这性子直起来……真是让人接受不了。

  李鄌想说,你这性子平时交友吃吃喝喝还行,这战场上你也这么直……你不知道我们都怕死的吗?

  李鄌道:“崔驸马,您没事吧?咱可就两千人。炮就十几门,炮弹也没多少,就算有火铳,但鞑靼真要全面冲杀过来,几万骑兵折损了几百,最后还不把咱给吞了?”

  “襄城伯的意思是?”崔元也在纳闷。

  都当先锋官了,你也要当缩头乌龟?

  李鄌毫不客气道:“咱要有耐心。要等。”

  “等什么?”崔元问道。

  “要么等那位杨巡抚跟鞑靼人作战,取胜了,咱去锦上添花,如果他败了退走,咱也退,不丢人。或者还可以掩护他们退。再不行,咱就等保国公亲率大明的主力人马到来,届时再与鞑靼决战……总归……现在不是战的时候。”

  李鄌大言不惭道。

  崔元惊讶道:“襄城伯,在下听闻,两年多前,偏头关一战,您可是随威宁侯建立不世功业的人,怎么现在……”

  李鄌心中暗骂,你这是在揭我短是吧?

  当年好歹我也是跟陈凉酒比过腿快腿慢的人,当然论跑路,还是陈凉酒技高一筹,最后我还亲自给他煮过热酒欢迎他归来呢……以王威宁那小肚鸡肠的模样,舍得把功劳分给我们这群人?

  不过想想如今的保国公等人,也没好到哪去。

  这群当主帅的,就没一个好人。

  李鄌道:“再英勇,也要审时度势啊。”

  崔元问道:“那要是武安侯领兵进发,咱跟不跟?”

  “他不会上的。”李鄌对此似乎很有自信,“兵马都不够,上去也是找死。现在咱就是等机会,谨防着咱成了鞑靼人的靶子,箭靶子比炮靶子也没强到哪去。”

  ……

  ……

  如李鄌所料。

  在天亮之后,到了杨一清约定进攻的时间,武安侯郑英的营中也是无丝毫异动。

  总的来说,大明的边军将士也怕死,这种要冲锋陷阵的事情,没人愿意干……既然你杨一清有建功立业的心思,那我们都把机会让给你,我们先在旁边看热闹。

  杨一清整顿好兵马,在往石沟城方向挺进时,得知了李鄌和郑英懈怠战事的消息。

  郭鍧气得在马上嘶吼道:“贼人误我等大事。”

  杨一清道:“他们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我本以为,能领了前军主将的差事,武安侯和襄城伯能扛起剿灭狄夷的担子,看来是我高估他们了。”

  此时不远处太监张僩急忙策马过来,他也是刚听说了郑英和李鄌按兵不动,赶紧过来请示于杨一清。

  “这要是咱一路人去打,胜算不高啊。要不咱还是……稳中求胜。”张僩就差说,咱把鞑靼人逼走就算赢,何必主动去犯鞑靼小王子呢?

  花马池一战,咱有了功劳,只要鞑靼人退了,这功劳就稳了啊。

  要是战败了,那先前一战的获胜也成过眼云烟镜花水月了。

  杨一清道:“鞑靼最少有三万精骑,如此硬仗,少那几千畏战的将士,有何差别吗?”

  张僩闻言眉头紧皱。

  人家好歹有四千兵马,多了这批人马,胜算总归是高很多的。

  杨一清再道:“若鞑靼无心与我等交战,发现我三军将士士气高昂,必定会选择撤走,到时他们会不会趁机去袭那些畏战之人的营地呢?”

  郭鍧一听,故作振奋,大笑着对身边的将领道:“杨大人所言极是,咱的兵锋越强盛,鞑靼人士气就越低,他们怕被拦截断后,肯定会先去把那些好似怂包的龟儿子给吃了,我们只管往前冲,必定有肉吃!”

  “对!”

  现在杨一清麾下这些将领也没得选择了。

  盟友不肯出力,只能自己出力,就算这些话只是寻求心理安慰,但有总比没有强。

  怎么说自己这边也一万多兵马,且是主动迎战的,鞑靼人要真想捡软柿子捏,也总不会认为我们是软柿子吧?

  对面的襄城伯和武安侯,妥妥的软柿子啊。

  “报!”

  “鞑子先锋人马已在石沟城北十里之外布阵!”

  “报!鞑靼往石沟城北调近万兵马,有强弩和厚盾抵挡!”

  “报!鞑子派出两路骑兵,绕道于我军两侧,人马数量不详……”

  随着与鞑靼主力营地的靠近,更多的前线战报传来。

  杨一清这边的人一听,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

  不是说好了,鞑靼人不准备恋战,会选择退走,再去吃襄城伯和武安侯的两支兵马?

  怎么看架势……鞑靼人完全是布置好了口袋,等着我们往里面钻呢?

  杨一清大喝道:“狄夷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他们到现在都还没认清楚局势,敢跟我大明边军正面作战的,都已兵败溃散,想想火筛,再想想我大明官军横扫潢水、官山!我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传我将领,全速出击,前军预备应战!”

  ……

  ……

  杨一清领兵往鞑靼人的主防御区攻击而去。

  集团作战,甚至排开了架势,一万多兵马聚集在大概二里范围之内,也是因为石沟城以北地势开阔。

  在杨一清所部距离石沟城不过七八里时,远远就已经能看到石沟城的城墙,石沟城作为大明于河东到陕甘之地的要冲,这里也作为大明驿站交汇之处,虽然只是一座土堡,不到一里见方,但其因为周边近百里之内没有旁的城池,这里的战略意义也非常大。

  鞑靼人的布阵已在前方四五里之处。

  鞑靼没有展开攻势,或许是鞑靼人之前冲怕了,每次跟大明的火炮阵交锋,鞑靼人总想以骑兵的优势,想把大明的火炮阵给冲散,最初或许还真有一定的效用,但随着大明将士配备了中近距离的燧石铳之后,鞑靼人发现往前冲就是找死。

  所以这次巴图蒙克明显是改变了战术,先结阵,等着大明的阵型往前压,也是他们知道大明的火炮推进速度并不快。

  打不起,躲得起。

  “大人,鞑靼结成几条长蛇阵,彼此距离有数十丈,辅佐以盾牌和木车等,似乎在盾阵之后有骑兵潜藏,离我们不过三里,但他们还没有发起攻势。”

  郭鍧作为前军的主帅,已经领兵往前面去了。

  而过来跟杨一清传话的,是宁夏副总兵高丕,高丕负责的是阵中的火铳阵,随时听令于杨一清。

  杨一清看了看天上的旭日,再往东西两侧瞅了瞅,问道:“鞑靼两翼的人马距离我们多远?”

  “也是三四里的样子,我们两翼的人马几次冲上去,对方似并没有要大举回撤的意思,周旋两阵,双方还没损伤。”高丕道。

  杨一清点头道:“阵前的拉扯没有意义,那就冲对方的阵势。若是能知会到城内,让石沟城守军一并杀出来,断其后路。”

  高丕道:“城内并无出兵的迹象。”

  在高丕看来,指望石沟城内驻守的三百兵士杀出来,根本是不现实的,鞑靼可是三万兵马,三百人出来连送人头都不够用,何况城内也只有一门炮而已。

  “在距离鞑子二里之内,开始放炮,打乱鞑靼人的阵脚!上!”

  杨一清厉声道,“鞑靼人想当缩头乌龟,这次就让我们来主攻,这炮,他们是守不下来的。”

  ……

  ……

  “轰轰轰……”

  随着大明宁夏一路人马展开火炮攻势,石沟城一战正式打响。

  而在城东二十里之外,李鄌和郑英两路人马都在隔岸观火,或者说是在观察形势,当得知开打的消息之后,两路将士心中还是有震撼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杨一清到底带了多少人马来,但料想兵马数量必然不如鞑靼人多,甚至是远不如。

  就这样……杨一清还敢正面与鞑靼交战,这两路将士不服都不行。

  “还真敢打呀。”

  在李鄌的中军营帐中,在得悉开战的消息之后,李鄌便如此直接评价。

  崔元看了看周围几名将领,别看他们这路人马不多,只有两千兵马,但随军的将领级别却不低,也是因为这次出征河套,朱晖麾下集结了一大堆等着混资历的勋臣和将领。

  崔元对李鄌劝说道:“若是前方交兵紧迫,而我们置同袍将士于不顾的话,朝廷必然会追究责任。”

  “本将自然知道。”

  李鄌站起身来,他也很焦虑。

  谁让杨一清是个“莽夫”呢?

  本还指望杨一清知难而退呢,现在倒好,这是把东边两路人马架在火上烤。

  一旁名叫宋起的将领道:“如今我们面前有鞑靼数万兵马,我们能将他们牵制住,也算是给他们交战赢得战机。或许鞑靼人就等着我们自投罗网呢?”

  了解李鄌的,还是跟他一样有贪生怕死心思的将领。

  大明的将士习惯了打守在关隘内的防御战,很多人还没改过这种习惯,甚至心理上还带着一种“主动迎战必死”的心思,能退缩的时候也不会主动去触霉头。

  李鄌道:“说得有道理,现在不是我们不上,是前方条件不允许。”

  “报……”

  正说着。

  门口传来传令兵的传报声。

  李鄌见到传令兵,有些紧张问道:“可是鞑靼人往我们这边来了?”

  以李鄌的意思,这是要随时做好风紧扯乎的准备。

  但听传令兵用很大的嗓门道:“东北边有大明的援军抵达,是建昌伯的人马,沿途不停,正要往石沟城方向而去。”

  “这么快来了?昨夜之前不是还距离五六十里?他们昨夜没休整?”

  李鄌显得很惊讶。

  开战的关键时候,本来都没算进“人头数”的建昌伯张延龄,居然领兵来增援?

  他是疯了还是想不开?

  崔元听到张延龄来了,突然觉得松口气,微笑道:“建昌伯是经历过几次战事的,想来他是得到了战事开启的消息,急速增援而来。”

  别看张延龄平时的风评不太好,但在崔元这里……崔元可是张延龄的大舅子,张延龄再混账,也没欺负到崔元头上,以至于崔元把张延龄当成“吾辈楷模”看待了。

  且崔元很清楚,张延龄那路人马有四千多,如果再加上朱晖派来的两路先锋人马,那就是八千兵马,从东边杀到石沟城,破鞑靼小王子的防御阵,就大有机会了。

  更重要的是,别看张延龄来得慢,但张延龄阵中的火器数量却很多,而且还有重火力。

  李鄌听了却一脸忌惮道:“一个皇亲国戚,此时不应该守在后面,看着我们在前面送死?他居然敢亲自上阵来?是何心思?”

  这话说出来本没问题。

  本来张延龄在军中就是个笑话级别的存在。

  可因为旁边有崔元这个同为“皇亲国戚”的人在,很多将领有点懵逼。

  他们在想,敢问襄城伯,您这是在指桑骂槐,讽刺这位多番跟您主张迎战的永康长公主驸马吗?

  崔元好似在犯嘀咕,声音也不大,却足以能让周围的人听清楚,他道:“若是建昌伯带兵上去了,我们还守在这里的话,怕是先前的理由就不能成立。”

  好么。

  打人不打脸啊驸马爷。

  众人感觉,崔元这像是在还击。

  让你李鄌不听我的,现在连我那不争气的妹夫都已经杀过来了,你再说什么鞑靼人于我们阵前设置防御,我们是为了牵制鞑靼人,所以没有杀上去……这理由谁信啊?

  连张延龄都敢往前冲,你们这群资深的将士还缩着?要脸不?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sge.cc。笔趣书阁手机版:https://m.bqs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