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如果……万一呢。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笔趣书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25章 如果……万一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5章 如果……万一呢。

  “大明现在正处在新一轮温寒变的过渡期……”

  “气温比之隋唐时期已经凉了许多……”

  “随着时间流逝,最多不过百年,将会彻底进入寒冷期。”

  “汉朝时期的极端天气就会频频出现……”

  “陛下可以找人翻找一下史书,定然可以从蛛丝马迹里,看出这种变化。”

  朱元璋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就相信陈景恪的话。

  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表现,也让他不敢无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

  那大明的运气也不好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但大明面临的局势,比汉朝还要恶劣无数倍。”

  “我们的人口比汉朝时更多,负担也就更大。”

  “汉朝时期因为王景的治理,黄河水患还没有那么严重。”

  “所以,臣以为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布局。”

  朱雄英也是一脸凝重,他已经彻底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怀疑过是假的。

  朱元璋久久不语,感情上他比较倾向于相信陈景恪的推理。

  可理智告诉他,证据还不够。

  主要是周期太短了,很难说是周期变化,还是异常气候。

  陈景恪也知道自己的证据不足,但没办法啊,他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华夏历史确实足够长,可秦朝时期那几场大变故,几乎将先秦史书毁灭的七七八八。

  他只能拿汉朝之后的史书记载当证据。

  咦,不对,好像还有个东西可以作为证据。

  他连忙补充道:“陛下,还有一件事情,可以用来佐证温寒变,且可以查到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

  朱元璋问道:“哦,何事?”

  陈景恪说道:“犀牛和大象……这两种动物,喜欢生活在温度高的地区……”

  “陛下可以翻一下史书,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关于大象的记载就比较少。”

  “这是因为寒冷期,大象和犀牛南迁了。”

  “隋唐时期温暖期到来,大象和犀牛再次北上。”

  “在关中乃至山东河南地区,都发现过野生的犀牛和大象。”

  “宋朝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更多,淮水流域生活着大批的野生象群和犀牛。”

  “现在,犀牛和大象的活动区域,已经南迁到了荆襄一带。”

  “而且随着气候变冷,还会进一步南迁,最终退缩到云南一带。”

  “陛下可以查找先秦的史料,看看哪个时期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很多,大概率就是温暖期。”

  “鲜有这两种动物的记载,就说明是寒冷期……”

  “如果我没猜错,这种突然变少和突然增多,间隔的时间应该在三百到五百年之间。”

  虽然寒冷期到来,并不是所有大象和犀牛都能迁走。

  但残留的那些,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杀光。

  所以,寒冷期中原王朝对这两种生物的记载,相对比少上许多。

  朱元璋脑海里顿时浮出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生活有虎豹和犀牛大象的。

  而且定然是数量很多,百姓饱受其害。

  否则不会因为驱赶,就‘天下大悦’。

  如果陈景恪说的规律是真的,那通过大象和犀牛出现在史书里的频率,确实可以判断温寒变的真实性。

  不过他并没有说信还是不信,而是问道:

  “还有吗?”

  陈景恪摇摇头:“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如果再发现别的证据,我会禀明陛下的。”

  朱元璋点点头,忽然说道:“你还是没有解释,为何河套地区不能种树。”

  “就算温寒变是真的,和那里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他对小冰河气候的介绍远远不足。

  于是就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说道:

  “温暖期,气候会整体变暖,降水线也会往西北方向移动……”

  “大概就是在这里……晋陕和河套的雨水会增多。”

  “寒冷期,气候整体变冷,北方尤其明显……”

  “而降水线也会向东南退缩,大概是在这里……”

  他又画了一条虚线:

  “臣并不知道具体的线在哪里,这只是大致画的,给陛下做个参考。”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继续说道:“寒冷期,降水线向东南移动,晋陕和河套地区降雨减少。”

  “天气变冷本就不利于草木生长,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难以存活了。”

  朱雄英挠了挠头,疑惑的道:“汉朝是寒冷期,为何河套就水草丰美。”

  “唐朝是温暖期,开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赞许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啊,就是聪明。

  陈景恪也有点意外,这小伙子脑子很灵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面露疑惑,保土他们知道,保水是什么意思?

  陈景恪顿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纳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纳五成……”

  “到了干旱时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储备的水份存活下来。”

  “汉朝时期,河套还是草原,晋陕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当时是寒冷期,这两地依然能保持不变。”

  “而到了唐朝,因为无节制的砍伐、垦荒、放牧。”

  “晋陕和河套地区的草木大面积消失,导致土地裸露……”

  “没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这些流走的水,还裹挟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阳一晒也就没了。”

  “唐宋时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产马地和农垦区。”

  “单纯是因为降雨量足够,再加上还能从黄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又没有储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难种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说白了,一切都是因为人在破坏。

  汉朝时期,河套地区人还比较少,草木没有遭到破坏。

  隋唐时期大量迁徙百姓过去,草木就被破坏了。

  现在恰好赶上寒冷期,就很难种活草木了。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有再提出疑问,才继续说道:

  “现在河套和晋陕地区,还有不少草场存在。”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sge.cc。笔趣书阁手机版:https://m.bqs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