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笔趣书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44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4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

  听到福清公主的提问,众人都笑了。

  朱元璋解释道:“傻姑娘,谁说这些计划要短时间完成了,十年之内能完成就不错喽。”

  福清公主这才反应过来,俏脸更红了,害羞的转过身去不敢看大家。

  众人笑的就更开心了。

  过了一会儿,陈景恪开口说道:“陛下,其实我有一法,可在五年内完成这些计划,还不会引起民怨。”

  朱元璋惊喜的道:“哦,快说是何法。”

  朱标和朱雄英也高兴不已。

  福清公主也顾不上害羞了,转过身惊讶的看向他。

  陈景恪说出了两个字:“军户。”

  朱标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连连摇头道:

  “不成不成,军户供养军队已经非常辛苦,岂能再增加他们的劳役。”

  征发军户做徭役,确实不会引起民怨,可会导致军队哗变,后果更严重。

  朱元璋却比自己儿子想的更深,试探的道:

  “莫非咱的军户制也是弊政?”

  朱标这才反应过来,陈景恪这么聪明,岂会不知道征发军户做徭役的恶果。

  可他还是这么说了,只能说明他对军户制有意见。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懊恼,自己反应还是有些慢了啊。

  朱雄英耳朵马上就竖起来了,来了来了,熟悉的开场白又来了。

  陈老师小课堂即将开课了。

  福清公主则再次惊讶,什么情况?

  陈景恪只是说出‘军户’俩字,自家爹爹竟然就开始自我检讨了?

  而且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

  怎么听上去,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了?

  这个陈景恪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啊,竟然让性格刚愎的爹爹变成这般模样?

  看着有些不自信的朱元璋,陈景恪差点笑出声,面上装作一本正经的道:

  “对初建的大明来说,利大于弊。但用不了几年,就只剩下弊了。”

  朱雄英心里无比雀跃,景恪就是猛啊,一点面子都不给皇爷爷留。

  福清公主则不由的担心起来,如此直言不讳,一点颜面都不留,爹爹恐怕要暴怒了。

  然而下一刻,朱元璋的表现就让他惊掉了下巴。

  只见老朱长长的舒缓了一口气,高兴的道:

  “还好,还好……咱这军户制还算有可取之处的,对吧。”

  朱标简直没眼看了,这还是自家那个自信到刚愎的老爷子吗。

  您老人家以前可是认为,军户制是留给子孙兜底的制度啊。

  现在只是‘还算有可取之处’,就这么高兴了?

  玩笑归玩笑,陈景恪却知道不能过。

  老朱想卖萌,大家就陪着他稍微闹一闹,谁要真觉得他萌,那离死也就不远了。

  简单的玩笑过后,就开始讲正事:“臣以为,经过元末之乱,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设立军户,让他们开垦荒田,既能果腹又可支撑军需。”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实乃前所未有之创举。”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哎,你别光拍咱的马屁,说缺点,说缺点。”

  朱标已经无视自家老爷子了。

  朱雄英却看的津津有味,皇爷爷的表情,比景恪讲课还有趣。

  福清公主小嘴微张,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爹爹。

  陈景恪一本正经的道:“咳,那臣就妄谈几句。”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尤其是人心,变化的更快。”

  “任何试图约束人心不变的行为,最终都会徒劳而功。”

  福清公主很是疑惑,什么变不变的,不是要讲军户制吗?

  怎么讲到人心变化去了?

  朱元璋、朱标、朱雄英三人,则非常淡定。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开场方式。

  看似与内容无关,实际上是在阐述一种思想,一种大道理。

  陈景恪接下来的切入点,也必然和这种思想有关。

  而以朱元璋和朱标的智慧,已经猜到他接下来要讲什么。

  军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一日为军户,世世代代为军户。

  除非皇帝特赦,否则永不能脱籍。

  陈景恪的切入点,肯定和这有关。

  “人在变,由人组成的世界也在改变。”

  “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国家的制度也要随之变化。”

  “今日的善政,在明日就很可能会变成弊政。”

  “纵观历史,莫不如是。”

  “就以北宋为例,立国之初靠着恩荫拉拢士大夫。”

  “靠着招募流民中的青壮为厢军,遏制了百姓造反。”

  “等到了宋神宗时期,这些根本国策却酿成了三冗问题。”

  “几乎拖垮了北宋的财政。”

  “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却都不愿意改。”

  “因为里面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谁改就是与大家为敌。”

  “宋神宗算是比较有雄心的帝王,王安石也是有大才之人。”

  “他们君臣联手变法,最终依然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下失败。”

  “恐怕宋太祖和宋太宗怎么都想不到,他们自认为的立国之本,最终会拖垮自己建立的国家。”

  听到这里,福清公主脸色再变,陈景恪这番话可谓是大逆不道啊。

  就差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了。

  要是给外面的儒生听到了,必然会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而且,自家爹爹可是写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世子孙必须遵守。

  这不是在打他老人家的脸吗。

  悄悄打量自家爹爹的表情,只见他面色凝重,似乎很不开心的样子。

  不由得为陈景恪担心起来。

  朱元璋的表情确实很凝重,他很清楚陈景恪为何要给他讲这一番话。

  就是在明确告诉他,没有什么不可变的祖宗之法。

  如果他设置这样的东西,将来就必然会拖累子孙。

  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如果不这样做,万一出了不屑子孙随便乱改怎么办?

  只能说,有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不过他没有将这些告诉陈景恪,没有必要。

  至少眼下,他们拥有一次重造乾坤的机会。

  自己有魄力,有合适的接班人,陈景恪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

  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个世界变得和以前都不一样吧。

  想到这里,他郑重的说道:

  “咱知道你有能力,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想法最独特,看的最长远的人。”

  “有什么想法就和咱说,咱听不懂就给太子说,太子听不懂就过几年给太孙说。”

  “只要你是为大明好,咱保伱无忧……”

  “嘿……咱说这话你肯定不信,但总应该相信皇后、太子和太孙吧。”

  “就算咱哪天想食言,他们也会护着你的,所以你可以畅所欲言。”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sge.cc。笔趣书阁手机版:https://m.bqs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