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犯糊涂_燃烧的海洋
笔趣书阁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七十五章 犯糊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七十五章 犯糊涂

  面对现实,魏成龙第一次跟戚凯威产生了分歧。

  当时,魏成龙主张暂停进攻,让部队休整一下,顺带理清后勤保障体系,减轻空运部队的负担。

  他的这个提议非常合理,因为确实有这些问题存在。

  首先说前线部队,第一梯队的六个集团军已经打了四十多天,就算说不上人困马乏,官兵的精力也消耗掉了一大半。接下来是强渡伏尔加河,而戚凯威的意思是不惜代价攻占被俄罗斯看成是精神象征的伏尔加格勒,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前线部队休整一下,最好是让作战部队轮换,即由第二梯队取代第一梯队。这种大规模换防,本身就是休整,因为换防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其次,空运部队的情况确实比较糟糕,特别是战术运输机部队,二千五百架常规型战术运输机的完好率降到了百分之六十,几乎都要进行全面维修,一些故障比较严重的还要返厂维修。如果不暂时停止进攻,不但战术运输机得不到足够的维护,还无法在前线建立起足够多的野战机场,因此战术空运部队的作战压力就无法降低,得让那些随时有可能出故障的运输机继续高强度出动。

  事实上,仅这两个问题,就应该让进攻停下来。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即前线囤积的作战物资不够多,不足以发动一场具有决定性的进攻行动。

  如此一来,就更需要时间了。

  问题是,戚凯威根本不在乎这些,坚持让部队在一月二十日之前进攻伏尔加格勒,而且认为能够一举拿下这座城市。

  为此,魏成龙差点跟戚凯威翻脸。

  原因是,魏成龙拒绝执行戚凯威下达的进攻命令,而且以战区司令的身份,表示只服从战争部的决定。

  这下,魏成龙把问题搞复杂了。

  要知道,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听牧浩洋的指挥。

  问题是,他与戚凯威的争执,实际上跟牧浩洋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牧浩洋没有过问大陆战场上的情况,他正一心扑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指挥海军与陆战队攻打所罗门群岛,根本没有心思管陆军的事。

  严格说来,魏成龙应该听黄瀚林的指挥。

  理由是,黄瀚林是中国的最高军事统帅,而在战区制下,战区司令官直接听命于最高军事统帅。只是在执行的时候,一般由战争部长、或者是其他得到委任的将领,代替最高军事统帅行使职权。

  事实上,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时,得到正式委任的就只有战争部长牧浩洋,戚凯威只是参谋长会议主席,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

  当初,戚凯威不肯放权,也与此有关。

  魏成龙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也正是利用了这个制度上的漏洞,希望借此让戚凯威放弃强攻伏尔加格勒的想法。

  严格说来,魏成龙没有恶意,他只是不想让官兵去做平白无故的牺牲。

  可是,这却导致他与戚凯威决裂。

  当这件事闹到黄瀚林那里的时候,也给黄瀚林制造了一个难题,同时把原本毫不相干的牧浩洋给扯了进来。

  说实话,牧浩洋有点冤枉,因为他在见到黄瀚林的时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闹到这个地步,魏成龙自然占不到便宜。

  要知道,黄瀚林不是军事家,只是政治家。

  在巨大的胜利诱惑之下,黄瀚林根本没有过多的考虑,全面支持了戚凯威,让魏成龙按照陆军参谋长制定的计划攻打伏尔加格勒。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牧浩洋在这个时候保持沉默是最大的渎职。

  黄瀚林不懂军事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他看到的只是政治利益,即攻占伏尔加格勒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

  可问题是,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攻打伏尔加格勒的风险有多大。

  要知道,当时就算把刚出厂的电动战术运输机派上去,总共也不到一千五百架,根本不足以为前线部队提供稳定的后勤补给。

  在从魏成龙那里了解到了前线的情况之后,牧浩洋应该非常清楚,至少应该把攻打伏尔加格勒的行动延迟到二月份。一来到时候大概有两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可用,能够基本上满足战术空运要求。二来可以让前线部队适当休整,让已经比较疲惫的官兵缓口气。三来可以在前线修建更多的野战机场,缩短战术空运距离,增强后勤保障力量。四来可以完成主力部队的替换工作,让第二梯队的几个集团军去打头阵。最重要的是,即便在二月份攻打伏尔加格勒,也在戚凯威最初制订的战争计划之内。

  说白了,只要牧浩洋肯出面说清战场局势,黄瀚林就很有可能做出让步。

  可惜的是,牧浩洋保持了沉默,只是答应魏成龙,从陆战队抽调两支战术运输机部队增援大陆战场,并且把所有新产的电动战术运输机送往大陆战场,并且积极安排厂家派遣工程师去前线维修战术运输机。

  在很多人看来,牧浩洋保持沉默,是不想与戚凯威发生正面冲突。

  当时,戚凯威几乎把攻打伏尔加格勒当成了最大的使命,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他人生价值的头号重任。

  只是,所有人都忽视了黄瀚林起到的作用。

  说白了,支持戚凯威的就是黄瀚林,而且黄瀚林也把攻占伏尔加格勒看成大陆战场上最具有标志性的重大胜利。

  由此可见,如果牧浩洋强出头的话,只会跟黄瀚林对着干。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只会削弱牧浩洋的地位,让戚凯威受到更高的重视,而这对今后的战局发展绝对不利。

  要知道,中国军队能在战略上掌握主动权,不是在大陆战场上打得多么好,而是在海洋战场上从来没有懈怠过,积极推行海洋战略的就是牧浩洋,而且能够积极推进海洋战略的也只有牧浩洋。

  设想一下,如果戚凯威当上了战争部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虽然黄瀚林不可能因为牧浩洋反对攻打伏尔加格勒,就让他离开战争部,任命戚凯威为战争部长,但是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黄瀚林认为牧浩洋靠不住,从而架空战争部长,让戚凯威掌握军事指挥权。

  更重要的是,当时谁也说不准攻打伏尔加格勒的作战行动会以失败告终。

  虽然存在很大的风险,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但是不管是牧浩洋、还是魏成龙,都只认为攻打伏尔加格勒会导致巨大的伤亡与损失,两人都认为有把握打下伏尔加格勒,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争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让成千上万的军人去流血牺牲,更不值得为此冒险赌博。

  问题是,戚凯威为什么要为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跟魏成龙翻脸呢?

  前面已经提到,即便在二月份攻打伏尔加格勒,也完全在最初的计划范围之内,而且在时间进度上依然超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戚凯威自己都没打算按照计划来打。

  可以说,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戚凯威为什么要这么做,即进军莫斯科。

  毫无疑问,这与他亲自制订的计划背道而驰。

  按照计划,在攻占伏尔加格勒后,中国军队应该向南推进,即进军高加索地区,打通前往伊朗的地面通道,围歼困在高加索地区的美俄联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后,再集中兵力进军莫斯科。

  从战略上讲,消灭高加索的美俄联军很有必要。

  原因很简单,这边的美俄联军可以通过黑海东岸的港口获得补给,甚至获得来自美国的增援部队,与俄罗斯内陆战场基本上没有关系。问题是,如果高加索还在美俄联军手中,向莫斯科进军就很不安全,因为中国军队的侧后方暴露在美俄联军面前,随时有可能因为后勤补给线被切断而前功尽弃。

  别忘了,在高加索,还有五十万从伊朗撤出来的军队,另外还有大约四十万作战部队。

  如果把在当地动员的部队算上,该方向上的美俄联军总兵力在一百五十万以上,而且很快就能获得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

  必须承认,打到这个时候,戚凯威过于乐观了。

  之前的战斗让他相信,进军莫斯科不再是难题,而且只要攻占了莫斯科,俄罗斯就会投降,大陆战争就会结束。

  显然,他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随后的事实证明,就算中国军队攻占了莫斯科,俄罗斯也不会投降。

  可惜的是,不仅戚凯威有这样的观点,连黄瀚林都认为,攻占莫斯科将成为旷日持久的大陆战争的终结点。

  结果就是,在戚凯威犯糊涂的时候,黄瀚林也跟着犯糊涂。

  由此可见,牧浩洋在一月中旬的战略决策会议上保持沉默,没有站出来反对,与他看清现实有很大的关系。

  在所有人都犯糊涂的时候,没有犯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糊涂。

  所幸的是,看清现实的不仅仅有牧浩洋,还有魏成龙。至少在决策会议后,魏成龙已经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更幸运的是,魏成龙依然是战区司令,黄瀚林并没有因为他拒绝执行戚凯威的命令而让他下课。当然,这也绝不是让战区司令下课的理由。牧浩洋没有为魏成龙辩护,但绝不表示他会看着魏成龙下课。

  当时,让魏成龙继续担任战区司令,可以说是黄瀚林唯一的正确举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sge.cc。笔趣书阁手机版:https://m.bqs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