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极限_燃烧的海洋
笔趣书阁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章 极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章 极限

  二零五二年十月八日,国庆长假后,牧浩洋比往常提前了两个小时,一大早就来到总参谋部,处理这几天堆积下来的文件。

  建立参谋长会议制度的事情已经确定下来,在牧浩洋离任之后,将由戚凯威首先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虽然黄瀚林一再挽留,希望牧浩洋以海军参谋长的身份留在总参谋部,但是牧浩洋谢绝了元首的好意,因为在二零五七年之前的过渡时期,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将得到保留。

  也就是说,牧浩洋不当总参谋长,依然是海军司令。

  与以往不同的是,海军司令只是一个荣誉头衔,而且海军司令部的主要工作只是负责海军的日常训练与管理,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决策权。如此一来,留在总参谋部的海军参谋长才是海军的头号领导人。

  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推动总参谋部改革。

  不管怎么说,在过渡时期,参谋长会议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不可能把各军兵种司令部的工作立即移交给总参谋部。

  这几年下来,牧浩洋最大的收获是戒掉了烟瘾。

  虽然在注射了抗癌疫苗之后,因吸烟导致肺癌的几率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但是吸烟总不是个好习惯,而且牧浩洋也上了年纪。用他的话来说,他还希望在退役之后能够过几年安稳日子,当一个好爷爷。

  戒了烟,不等于没有了坏习惯。

  比如,喝咖啡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一般情况下,牧浩洋是早中晚各一杯,而且都是黑咖啡。秘书早就知道他的习惯,因此提前为他准备好了现磨现煮的咖啡。

  在这个年代,喝咖啡,特别是新鲜咖啡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原因很简单,从二零四六年开始,农业工厂几乎取代了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在人造环境下种植出来的。在市场作用下,传统农业逐渐被淘汰,保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经济类农作物,比如咖啡豆。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在二零四七年出台了“退耕鼓励政策”,即鼓励农民退耕还林,把农田改造成林地与草原,恢复自然生态面貌,在经济上给予农民一次性补助。

  中国在这么做,其他国家也在这么做。

  从二零四九年开始,在电能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美国也开始推广农业工厂,淘汰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美国主要采取了市场手段,即利用农业工厂在生产效率上的优势逐步把传统农业挤出市场。

  当然,传统农业并没完全被淘汰。

  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经济农作物方面,传统农业仍然有生存空间。比如,一些需要栽培好几年才能成熟的农作物,像果树等,传统农业就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农业工厂在该领域暂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如此一来,经济农作物就成了传统农业的主要项目,这其中就包括咖啡豆。

  可惜的是,中国不产咖啡豆,需要从东南亚、南亚与非洲进口。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传统农业就是“奢侈行业”。原因很简单,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因此社会生产成本极为高昂。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大背景下,导致传统农业产物的价格非常高昂。

  可以说,任何需要过高人力投入的产品,都可以看成是“奢侈品”。

  当然,牧浩洋不用为喝的咖啡买单。

  在腾耀辉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喝咖啡就成了军队内部的流行文化,牧浩洋又把这一文化发扬广大。结果就是,在牧浩洋担任总参谋长的第一年,后勤部门就与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协议,以年度采购的方式购买咖啡豆与咖啡制品,而这一协议的有效期到本世纪末。

  喝完当天的第一杯咖啡,牧浩洋才坐到办公桌旁。

  还没看完第一份文件,桌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我是牧浩洋……老李啊,你有什么事……好,我等你过来。”

  放下话筒,牧浩洋稍微思索了一阵。

  电话是李明阳打来的,而且用的是保密线路。这并没让牧浩洋觉得奇怪,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李明阳永远是那种精力用不光的“超人”,似乎每天都在军事情报局加班,从来没有疲惫过。

  真正让牧浩洋觉得奇怪的,还是李明阳的口气。

  很焦急,似乎有很重要的事情急着跟他商量。

  想了想,牧浩洋又拿起了文件。反正李明阳正在赶过来,等他到了就知道了,没有必要劳心费神的去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半个小时后,秘书带着李明阳走进了办公室。

  让秘书把处理好的文件拿出去后,牧浩洋去给情报头头倒了杯咖啡。

  “看样子,你的咖啡瘾比我还大,大清早就喝上了。”

  “你可别说,在认识你之前,我很少喝咖啡。”

  “这么说,还是我的错了?”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老李,大清早的跑过来,不会为了喝杯咖啡吧?”

  “当然不是为了喝咖啡。”李明阳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份文件,丢到了牧浩洋面前。“这是我们对去年搜集到的情报做出的总结分析报告,我觉得你应该看看,所以就赶了过来。”

  牧浩洋拿起一看,是对美国国内情况的分析报告。

  虽然这与军事情报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关系到了美国的军备水平,所以一直由军事情报局负责。

  “有必要为此专门跑一趟吗?”牧浩洋有点奇怪,因为这样的报告,每年都有,而李明阳以前并没有为此专门来找过他。

  “你先看吧,等下我再详细解释。”

  牧浩洋没再多问,因为李明阳不是那种没有目的就做某件事情的人。

  这份报告的重点放在了经济上,而不是军事上。

  按照里面给出的总结性结论,美国在二零五一到二零五二财年度的实际军费开支已经接近联邦总开支的百分之五十。因为还有数千亿美元的秘密开支,而这些大多会用到与军事有关的项目上,所以军费开支总额肯定在联邦总开支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此基础上,李明阳按照美国在过去十年间军费增长幅度的平均值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在新的财年度,美国军费实际开支将达到联邦总开支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在二零五三到二零五四财年度,肯定会突破百分之六十。

  这个结论正是李明阳要说明的问题。

  早在二零三八年,牧浩洋担任副总参谋长的时候,就对中美军备竞赛做了预测,认为军费开支达到中央财政开支百分之六十就是上限,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谁先达到这个水准谁就会挑起战争。

  当然,这不是毫无根据的论断。

  事实上,做出这个判断的不是牧浩洋,而是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给出这一论断的理由非常简单:当军费开支占到中央财政百分之六十时,中央政府就得宣布破产。

  由此,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谁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准确的说,谁能在军备发展不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更加有效的利用军费,尽可能晚的达到临界点。

  事实上,在二零三八年之后,中美军备预算就是参照这个标准制订的。

  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肯定存在偏差。

  当时,中美双方都认为,要到二零五五年才能达到临界点,但是现在看来,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美国就有可能达到临界点。原因很简单,受各种因素影响,美国的军费利用效率一直不如中国。

  当然,除了利用效率,还有社会承受能力的问题。

  早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牧浩洋就委托国内的经济学家,对中美两国承受军备竞赛的能力做了评估。

  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军备竞赛对中国有利。

  原因很简单:中国在社会经济体系、民众忍耐能力、区域经济体等三个主要方面的承受能力都超过了美国。

  说得简单一些,百分之六十不是中国的极限。

  按照经济学家给出的结论,中国的实际承受能力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七十五之间,当然得有前提条件,即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性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对外转嫁经济压力。

  这个结论,直接影响了随后几年的国防政策。

  要知道,在二零四五年之后,中国的国防开支一直略微高于美国。因为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高于美元,所以中国军费开支实际上比美国高得多,也才能在军备竞赛中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从现实意义来看,这等于中国在向美国施加压力,迫使美国逐年提高军费开支,弥补前一年度产生的差距。

  对美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作为政策的主导者,牧浩洋非常清楚,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在二零五五年前后,中美军备竞赛就将迎来分水岭,到时候要么是美国经济轰然倒塌,要么是美国主动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也就是说,牧浩洋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

  当然,李明阳在这个时候赶来,提交给牧浩洋的评估报告中,不会仅仅只有总结性的结论。李明阳的目的是警告牧浩洋,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因此他就得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来引起牧浩洋的重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sge.cc。笔趣书阁手机版:https://m.bqs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